喀山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东南约800公里处,是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在该市的乌里扬诺夫-列宁大街有一处面积不大的院落,静静地掩映在一片树林里。是的,这里就是年轻列宁在喀山生活时的住处,他的原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据说他曾用过150多个笔名,但最喜欢的还是“列宁”。从1901年起,“列宁”就成了他的主要笔名,他用这一笔名发表过800多篇著作。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入院内的两层木质房屋时,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19世纪末——彼时,有一位叫乌里扬诺夫的年轻人就生活在这所房子里面,至今空气中仍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每件文物都在低声诉说着这位革命领袖成长岁月里的一个个故事。
展开剩余82%列宁在喀山的故居现已改造为博物馆。(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早期知识根基:家庭孕育的求知火种
列宁的求知欲,源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他祖父一家虽不富裕,却将学习与严谨治学置于优先地位——这样的成长环境,无疑对年轻的列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父亲伊利亚·乌里扬诺夫出身于俄罗斯西南部阿斯特拉罕的一个普通家庭,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母亲玛丽亚·布兰克是一名医生的女儿,尽管未曾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却通过刻苦的自学掌握了德语、法语和英语,还具备出色的文学素养。
在这个家庭里,学习、自律与文化熏陶是核心价值观。一家人都家视书籍为珍宝,将知识视作珍贵的财富。喀山的这处居所恰好印证了这样的氛围:客厅里摆放着钢琴,书架上书籍充盈,墙上挂着家人的肖像。
这样的成长背景,为列宁日后的学业优异奠定了基础。1887年,尽管兄长亚历山大因参与密谋推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处决,家庭笼罩在阴霾之下,列宁仍以优异成绩从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毕业,全部11门功课中除了一门获得4分以外,其余均为满分5分。他的校长在推荐信中评价他“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品行端正”。
喀山大学校园主楼外,矗立着一尊年轻列宁的雕像。(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喀山大学:觉醒与反抗的起点
1887年9月,列宁考入喀山大学(现名喀山联邦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如今,访客仍能在该校77号阶梯教室看到他当年坐过的座位。尽管列宁在喀山大学的求学时光短暂,却极具转折意义,如今这所大学也自豪地将他列为知名校友。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就读于同一间教室。
在大学里,列宁积极融入学术生活,加入了“萨马拉-辛比尔斯克同乡会”。正是在这里,他开始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档案显示,学号197号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从不将学习局限在课堂之内。他常与同学对弈国际象棋——这项需要战略思维的运动,后来也成为他政治运筹中的显著特质。
列宁喀山故居内的卧室原貌。(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转折点:抗议与流放的淬炼
1887年12月,入学仅数月后,列宁心中日益强烈的反抗精神终于找到了宣泄口。他参与了学生抗议活动,反对沙皇政府严苛的教育政策,以及当局任命监督员监视学生的做法。这场对抗的高潮,是列宁代表喀山大学学生提出抗议,要求撤销这些监督员。而校方则采取了强硬回应,将列宁与其他38名学生一同开除。
被捕时,年轻的列宁与一名警官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对话。警官警告他:“年轻人,你为何要反抗?你这是在以卵击石。”列宁则坚定地回应:“这面墙早已腐朽,只要推一把,它就会倒塌。”
随后,列宁被流放到距喀山约40公里的科库什基诺村——他祖父就住在那里。在流放期间,列宁并未中断学习,而是通过自学完成了大学法律专业前两年的课程,为后来以校外生身份在圣彼得堡大学获得法律学位打下了基础。翌年秋,列宁返回喀山,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喀山故居内陈列着一尊与真人等大的列宁雕像。(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传承与当代追寻: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
如今,列宁在喀山的故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虽然他在这里真正居住的时间不足两年。俄罗斯学生、中国游客、西方历史学家纷纷走进这座房屋,思考这位重塑20世纪历史的人物所留下的复杂遗产。
参观期间,我遇到了来自莫斯科的历史教师尼古拉·彼得罗夫,他每年都会带学生来这里。“无论持有何种政治观点,”他说,“这个地方都在告诉我们,个人经历如何塑造历史的走向。”
访客中,中国游客尤为众多,许多人对列宁的革命理想表达了敬佩之情。“他代表了思想改变社会的力量,”来自北京的大学生李伟说道。
列宁的精神遗产在喀山得到了妥善传承——从保留他当年的教室座位,到以“乌里扬诺夫-列宁”命名街道,再到将故居改造为博物馆……列宁在喀山的生活痕迹并未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博物馆内,列宁生前的书籍与国际象棋均得到精心保存。(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回望:从喀山走向革命之路
离开故居时,我不禁思考:列宁在喀山的短短数月,如何为他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石?或许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政治的反抗,以及随后遭遇的惩戒,共同铸就了他的坚定意志——这份意志最终推翻了他眼中那堵“腐朽的沙皇制度之墙”。
当年在喀山的房间里研读《资本论》、在棋盘上运筹帷幄、勇敢挑战权威的年轻人,后来曾写道:“面对大众,我们必须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耐心解释。”
发布于:北京市锦鲤配资-十大配资平台-三倍杠杆-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