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倾盆,他浑身湿透站在银行门口,攥着皱巴巴的申请单,手机里满是网贷平台的还款通知。柜员的声音礼貌却冰冷:“抱歉先生,您的查询次数太多,负债也高,真的批不了。”
一街之隔,西装革履的王总刚下豪车,就被客户经理热情地拦住:“王总!我们行最新推出了超低利率的信用贷,您这样优质的客户,闭着眼睛批几百万!您看要不要…”
多么刺眼的对比。
银行的逻辑,有时像一个让人费解的“反方向钟”:
1. 负债多=高风险?越是深陷债务泥潭、奋力挣扎的人,越被银行视为洪水猛兽。可正是这些咬牙前行的人,最需要一根结实的绳索拉他们上岸。
2. 查询多=信用差?当征信报告被查成了“筛子”,银行避之不及。殊不知,那些反复查询的人,也许正为了一笔救急的生意周转在焦头烂额地奔波。
3. 网贷多=不靠谱?背负着高息网贷的人,最渴望的莫过于一笔低息贷款来置换债务,重获喘息。银行却早早关上了大门,堵死了他们自救的通道。
银行在做什么?它们把厚厚的棉被,拼命盖在温暖舒适的人身上,却对瑟瑟发抖者视而不见。美其名曰“控制风险”,实则是在最需要热量之处吝啬温暖。当本该雪中送炭的金融活水,变成只流向不缺水的“锦上添花”,风险真的被控制住了吗?还是让那些在冰面上行走的人,脚下的裂缝越来越深?
健康的金融生态,本该如毛细血管般深入最微小的经济细胞。真正的“普惠”,是看见那些在泥泞中跋涉的身影,读懂他们查询记录背后的焦灼与渴望,理解网贷数字下孤注一掷的挣扎。风险控制并非一味躲避,而是精准识别那些有强烈还款意愿、只是暂时被绊倒的潜力。
当银行只敢向风和日丽处送伞,又如何自称是抵御风雨的港湾?
下次银行追着问你“需不需要贷款”时,不妨笑笑——问问它,这伞,能否借给此刻真正站在雨里的人?
金融的暖意,不在锦上添花的热闹,而在雪中送炭时,那盏不灭的灯。
锦鲤配资-十大配资平台-三倍杠杆-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